江门新会陈皮村:老陈皮年份造假需打击,行业自律与消费者教育至关重要
摘要:江门新会陈皮村:老陈皮年份造假需打击,行业自律与消费者教育至关重要卖不完的新会老陈皮“30年的老陈皮竟然只卖300多”,真正了解过新会陈皮的朋友肯定觉得这是个笑话,市面上小青柑成品卖的都比小青柑鲜果价...
新会陈皮原本是一种价值丰富的产品,然而,新会陈皮市场上却充斥着诸多乱象。诸如旧皮以低价出售、真伪难以区分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陈皮村的陈皮售卖
新会陈皮村内,众多店铺均销售陈皮及相关商品。店家依据年份对陈皮进行分装,售价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陈皮产品种类繁多,不同年份的产品价值各异,价格也相应标注,似乎市场已形成明确的分级。然而,这其中或许隐藏着问题,即年份的真实性存疑。
陈皮村表面看似繁华,陈皮买卖兴盛,实则可能隐藏着不良商家以假乱真的行为。比如,有些装着所谓陈年老陈皮的罐子,里面的陈皮可能并非如标注的年份那样,普通消费者很难识别真伪。
二老陈皮产量真相
新会老陈皮颇受欢迎,它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事实上,老陈皮的产量并不多。十年前,新会茶枝柑的产量受限,每100斤柑果只能制成5斤陈皮,而一亩地能产出的柑果仅有3000斤,换算下来,陈皮的数量相当稀少。再加上产业交易中的损耗,15年或20年的陈皮存量更是寥寥无几。
多数年份较高的老陈皮往往来源于东莞的商家回购。因此,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所谓的老陈皮出售,这一现象实际上并不符合实际的产量情况。以一家店铺为例,若其声称一年能卖出500吨的十年陈皮,按照以往的产量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加速陈化与做旧皮
老陈皮品质优良,但产量稀少,因此有人选择通过加速陈化的方法来制作老陈皮。在行业内,制造伪劣陈皮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湿仓皮这类特殊工艺的陈皮,常常以假乱真。市面上30年的陈皮售价不过300多元,这与其真实价值相去甚远,这种所谓的老陈皮很可能就是经过做旧处理的。
这些做旧皮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新会陈皮的正常陈化是在自然环境中完成的,而做旧皮却采用了异常手段制作,其品质和价值与正宗产品相去甚远。
四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
新会陈皮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不良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情况相当严重。比如,小青柑的成品价格竟然比鲜果还要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网店大肆销售陈皮和小青柑,即便被要求出示产地证明,仍有数万家店铺类似行为。
诚信的商家却遭遇了难题,他们在价格和销量上或许无法与那些卖假陈皮的商家抗衡。若此现象持续下去,市场整体规模将可能缩小,而坚持生产优质新会陈皮的商家数量也将逐渐减少。
五消费者维权之难
在新会陈皮市场上,普通消费者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面临诸多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缺少明确的检测标准,使得消费者难以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年份久远的新会陈皮。商家声称自己售卖的是新会陈皮且年份不浅,但消费者往往难以拿出证据证明这些陈皮并非假冒。
买到了假陈皮,想要维权却很难拿出证据。在这种市场状况下,消费者显得特别无力,往往成了那些不良商贩欺诈的受害者。
六缺乏鉴定标准困扰
新会陈皮作为一种依赖经验和感官判断的农产品,其区分主要依据形态、颜色、口感以及陈化程度。然而,这种区分方法并不精确,缺乏科学的鉴定依据。因此,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在处罚企业时面临困难。
行业问题层出不穷,若没有明确的鉴定准则,便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整治。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导致各种乱象不断。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新会陈皮鉴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