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精彩纷呈
摘要:江门: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精彩纷呈新会陈皮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坑石雕刻技艺传承人林志明则认为,江门的非遗文化要积极“走出去”,不仅仅是...
江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绚烂色彩,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股浪潮中,它们如何传承与发扬,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江门非遗丰富且特色鲜明
江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01项。这些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手工技艺和曲艺等多样类型。荷塘纱龙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鹤山狮艺等省级非遗项目也颇具代表性。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侨乡的浓厚特色,是江门五邑人民独特灵感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江门作为著名的侨乡,侨胞们将这些文化特色传播出去,使得这份特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非遗宣传活动成果显著
东湖广场举办的非遗宣传活动颇见一斑。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市民可通过101项非遗项目的图片展览,直观地了解非遗的全貌。现场还安排了岭南狮艺等众多非遗项目的表演。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市民能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
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进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这一点,从传承基地数量的增长便可一目了然。2012年1月,台山的广东音乐以及新会的葵艺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非遗传承基地;2014年12月,开平的民歌也加入了第二批。众多项目,如新会陈皮等,也成功入选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投资,还是民间资金的参与,以及建设非遗文化示范场所,都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积极参加交流展演活动
江门非遗项目正努力走出五邑侨乡,积极参与交流与展示。以5月12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例,白沙茅龙笔等众多非遗项目亮相。此举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它们的工艺和内涵。正如茶坑石雕刻技艺传承人所言,江门非遗应当利用更多平台进行推广,提高江门文化的知名度。这不仅限于国内交流,更应迈向世界舞台。
海外展演传播侨乡文化
江门非遗在海外舞台上崭露头角。2013年5月23日至30日,新会葵艺的传承人廖惠林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行展演。这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江门的非遗技艺,还传播了侨乡的文化。江门文化借此机会在海外得到了展示,增强了侨乡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朋友认识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江门特色。
非遗传承的未来展望
江门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该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确保传统手工技艺不被现代工艺所淹没?未来,我们需从教育着手,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材和兴趣课程,唤起年轻人的热情。同时,我们也要给予传承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让非遗文化这颗瑰宝永远璀璨夺目。关于江门非遗传承的发展,大家有何高见?欢迎点赞、转发这篇文章,共同为非遗保护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