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陈皮品牌 > 正文内容

江门乡村产业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石板沙村农产品受游客青睐

2025年04月03日陈皮品牌17
摘要:

江门乡村产业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石板沙村农产品受游客青睐现在,全村到江上捞蚬的村民有30多户。“最初,大多数种植户只种植和销售新鲜新会柑。”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小村长吴家雄说。...

听说了没,江门那边的农民兄弟们最近玩儿得挺花哨,原本耕地的不种地了,改开民宿了,养鱼的不养鱼了,改当导游了。他们把锄头一扔,瞬间变身成了旅游达人,还搞了个什么“四生并进”的大招,把生产、生活、生态和生意搅和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种地不如开民宿

塘口镇的这群家伙真是能干,把那破碉楼给改头换面,弄成了个时髦的青年旅舍,还取了个洋气的名儿叫“塘口空间”。这12个人的队伍里,有四个大学生,放着城里的光鲜工作不干,偏要回农村当房东。当地的村民也不赖,给他们帮忙洗洗床单、做做饭,钱袋子就鼓起来了。

这群家伙玩得挺花哨,先搞个文化交流装个文化人样,再弄个高级民宿骗骗城里人。温家林书记说这是“众星捧月”,我倒是觉得就是一帮人合伙坑游客。不过这招挺管用,去年光招商就签了15个亿,农民们眼巴巴等着分钱。

陈皮比黄金还值钱

新会那帮搞柑橘的早就看明白了,陈皮比橘子能赚大钱。现在村里已经有260多家加工厂挤在一起,7月份招工的广告贴得到处都是。他们把橘子的皮晒干就能赚一笔,要是再加工成小青柑,那价格直接就能翻十倍。

隔壁那鹤山也不甘落后,把红茶吹嘘成养生神器。恩平那帮人更是奇葩,连喂猪的簕菜都敢拿去卖钱。开平的牛大力和大沙茶也跟着瞎起哄,反正啥土特产都能被他们包装成高档货。现在农民们见面都不聊谁家收成多,而是比谁更会吹牛。

乡村旅游全靠演技

塘口镇搞了个啥子文化节,说白了就是给老房子搞个美容,再找几个村民穿个复古装,假装是老住户。游客一来,就带他们去参观碉楼,唠唠那些年往事,最后直接带去自己开的饭馆吃饭。这招数屡试不爽,城里人还挺买账的。

李继津那伙人那叫一个专业,专程教村民怎么上台演戏。老爷爷得学会沧桑感,大婶得学会推销土特产的伎俩,就连小屁孩也得背导游词。现在去塘口玩,随便找个村民都能给你滔滔不绝地讲上半个小时的历史,敬业程度比那些导游还高。

大学生返乡当网红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那帮大学生放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住,偏要回农村拍小视频。今天直播摘橘子,明天教人做陈皮,后天又带人去民宿转悠。粉丝一多,就开始带货,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得全国都知道。

这小王,真是绝了,专爱打造“农村高富帅”形象。西装革履下地干农活,开个拖拉机去接媳妇,把城里来的妹子都给惊呆了。现在他在抖音上粉丝都突破了五十万,卖个陈皮都能月入城里白领半年的薪水。

政府帮忙数钱

江门那边的农委真是手眼通天,一出台政策就给农民转型加码。贷款想贷就贷,培训想学就学,就连宣传推广都全包了。他们把这叫做“推动产业融合”,我倒是觉得这就是教农民怎么合法地宰游客。

新出了个《全方位旅游振兴计划》,号召农民把自家的宅子改成客栈。还弄了个听起来挺有范儿的名字叫“侨家乐”,说白了就是让游客去农民家过夜。政府连标语都准备好了:“睡在农家的火炕上,吃农家的家常菜,把钱花在农家。”

农民变身企业家

江门那边的农民兄弟见面,聊的不再是地里的庄稼了,满嘴都是“产业链”、“附加值”这些词。种橘子的琢磨着怎么把橘子的深加工玩得风生水起,养鱼的想着怎么弄个观光垂钓来赚钱,就连种菜的也开始琢磨着开个农家乐。这群家伙把种地这门手艺给玩出了新花样,把那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形象给彻底颠覆了。

塘口镇那帮家伙,硬是把乡村旅游搞成了上市公司那套。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股东,年底还能分到钱。以前得拼死拼活打工赚,现在躺着就能赚。怪不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进城,当个农村小老板,那可比在城里996爽多了。

看了江门那帮农民致富的经历,我忍不住想吐槽:你们那村子是不是人手不够?我哪怕去给你们看大门都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采柑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henpiw.com/article-664.html

分享给朋友: